湖光山色馬宗村
李煥龍
冬陽送暖,湖景璀璨。76歲的徐長翠坐在滿目金黃的銀杏樹下,既曬太陽又觀景。門前的金馬渡,讓她如此深切地感受著新農村新變化的日新月異。
發源于平利縣化龍山的嵐河,在嵐皋縣境內納了滔河、朱溪、洋溪、溢河、藺河、泗吉河等支流,浩浩蕩蕩穿城而來,在這里拐成了一個造型別致的“口袋灣”,留下一個千古稱頌的“金鴨子”景觀,然后舒舒展展的奔香河而出縣境,在漢濱區的嵐河口匯入漢江?h內嵐河因水量足、河床寬而自古通航,從花里老渡口往下,有界梁、西河、蕭家壩、楊家店和佐龍、金馬十八座古渡,其中這金馬渡因地理優勢而別具一格。你看這“口袋灣”,只因大河灣的河床正中聳起一座小山,豐水期口袋的口子被水一淹,那小山就成了孤山。夕陽西下時,觀景的先賢把金燦燦的河水中那個金色的小山看成了一顆金珠,把河西這面火燒云狀的山梁看成了飛奔的戰馬上那一綹綹飛揚的馬鬃。于是,小山相連的那面山坡成了金珠店村,奔馬狀的山梁下成為馬鬃村。后來在地名普查時,卻被識字不多的那個“填表人”給人為簡化成了馬宗村。
曾被安嵐兩縣稱為大碼頭的金馬渡,是金珠、馬宗兩個村共用的三點一線式水陸碼頭:主碼頭設在“口袋灣”的口子上,套灣的兩岸各設了分碼頭,以便兩村三地的交通便利。1958年安嵐公路通車,碼頭運輸日漸蕭條。1989年漢江上游這座安康水電站下閘蓄水后,電站庫區成了涉及漢濱、嵐皋、漢陰、紫陽、石泉五個縣區、水面闊達77平方公里的巨大的瀛湖,湖水倒流于嵐河,“口袋灣”與漢江融為一體,深達上百米的湖水讓孤山成了孤島,金馬渡成了馬宗村的唯一出口。
那時,徐長翠和這些從河灣搬上山坡的后靠移民,生產生活極不方便。門前一道深湖,阻擋了出行。雖然坡下有馬宗渡口,對面有金馬渡口及主碼頭,而從主碼頭上到新建的佐龍集鎮只有半公里車路,但村民們常為隔河堵水的不便而嘆息。后來,政府為了支持村民發展經濟,修了金馬吊橋,行人方便了,但不能通車,經濟發展仍然受阻,村里的中青年不是外出打工,就是進城入鎮,另謀生路了。移民部門和聯鄉包村部門為了幫助村民致富,想了不少辦法。徐長翠親眼所見,從金馬渡碼頭上架起的便橋,連接了湖中的孤島,做成了旅游景點,人們給它起了個很美的名字,叫“蓬萊仙境”,意在帶動農旅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然而,由于孤島太孤,難以聚人氣、興產業。
去年初春的一天清晨,新來的佐龍鎮黨委書記畢雙平因為晨練而跑上了這個小島。當他沿著島脊的步道爬上島頂時,驀然看到了驚人的奇觀:頭頂朝霞初照,腳下云霧升騰,霧海西邊的馬宗村掩映在一團團的白霧、一縷縷的炊煙之中,簡直成了童話世界。此時,他把這個幾乎人去房空的村子看成了人間仙境,一個大膽的設想熱乎乎地從心頭升起:整體發展民宿,全村農旅融合!
不久,徐長翠發現:年輕的書記、鎮長、人大主席分別帶人進村,做調研、搞規劃、逐塊逐戶設計方案。由此,她看到縣長反復進村,不是帶專家來策劃、討論,就是帶部局長來現場辦公、解決困難;他看到鄉村振興局的干部一年四季常來常往,不是動員這家,就是幫助那家。
緊接著,徐長翠欣喜地看到:金馬渡通往孤島的上島便道、環島步道連通了,鋪成了彩色的、有彈性的瀝青路面,打上了彩色的護欄。于是,碼頭的船多了,游人也多了,人們不僅上島,而且蕩舟湖上,很是浪漫。由金馬吊橋通到門口,進而貫道全村的連戶路修通了,路邊還豎起了路燈,修上了排水溝,砌起了花壇,栽上了花木,塑起了不少好看的裝飾品。通村路上匆匆走來的,不僅有旅游的、研學的、參觀的,還有來改造民宿、栽培果樹、種植蔬菜、培育花卉以及加工農產品的各類開發者。
今年春季,就有一個名叫王忠的年輕人,走進了徐長翠家。王忠是在佐龍集鎮開藥店的,他靠誠實經營賺了一點錢,但一直沒有找到適當的發展項目?吹娇h鎮政府在馬宗村打造民營集群干得熱火朝天、效益日顯,他心底踏實的趕來加盟。徐長翠家的舊房子有兩座,東西兩排雖然都是三間兩層,但東排的一樓每間都是大套間,利用價值很高。老頭子不在了,兒孫輩都進城了,只有徐長翠因為吃慣了山味、吹慣了山風而留守在這里。如今,全村的民房都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租賃管理、統一做了外包裝和環境改造,這給投集經營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王忠從村上轉租了經營權后,先在西排的房子里給徐老太婆安排好客廳、廚房、臥室、衛生間和雜物間,再把東排的一樓改造成一個大廳、四個餐飲包間和一處男女分設的衛生間,把二樓改造成三個住宿標準間,又把中院修成了養魚的水塘和五彩的花園,并把門前廣場做了望江景、看山景、賞樹景的打卡地。今年五月份,這個名叫“金馬閣”的漂亮民宿一開業,當下吸引了各地的游客。
徐長翠親眼所見:從嵐皋縣城下來的小姑娘,把雜糧飯吃得一個勁叫香;從安康城來的騎自行車,一個個撒歡般的自摘黃瓜、自采柑橘、自挖紅苕,還把花椒葉、黃花苗等土菜夸成了山珍;西安來的一對退休干部,白天釣魚,晚上數星星,一住就是好幾天。當外地游客、中小學生、機關干部來與村民們一塊種地、植樹,又是自掏腰包在民宿消費時,徐長翠強烈地感受到:這世道真的在變,這山村真的在變,變得那么溫馨,如這冬日暖陽,讓她心生感動。
披著暖暖的冬陽,徐長翠約上從市里、縣城、集鎮回來看熱鬧的老姐妹,從婆家回來商定發展項目的侄女們,在村道上曬太陽,看景致?粗従拥暮髩熘哪切├吓f自行車、十字鎬、鋼釬子,她似乎回到了青春年少時代,融入了當年的鐵姑娘隊;張家的山墻新添了當年下鄉知青最愛的那些宣傳畫,她似乎走近了那些文明、時尚的文化人,在跟他們一塊兒學寫詩詞、學織毛衣;當看到路邊的護坡石墻中嵌入的飛鴿牌自行車、鳳凰牌收錄機和棕紅色的琵琶、淡茶色的太陽鏡,她似乎看到,劉家的喜娃子回來了、楊家的山英子回來了……哦,年輕人,中年人,少男少女們都回來了,歌聲、書聲、歡笑聲也回來了……她看到了熱氣騰騰的山鄉,看到了人氣火爆的山鄉……她明白了:這就是縣長、鎮長、局長們反復宣講的鄉村振興!
來到金馬吊橋東側的山頭上,徐長翠看到了早有耳聞的建設現場:裝配了彩色風鈴的金馬吊橋,兩邊正在實施裝扮改造,各飾龍鳳造型,做成“龍鳳呈祥”景觀;從馬宗碼頭起步的環湖步道,與由此連接的數條連戶路同時開工,多點上勞,聽說明年春季就能投入使用;對面的金馬渡大碼頭,除了客船、小劃子,還有一艘能乘客、載車的大型輪船。更大的驚喜是:她看到了碼頭上正在興建的游客服務中心,聽到了湖風吹來的隆隆機聲。
哦,前天干部口中的鄉村振興,昨天游客口中的農旅融合,已經在金馬渡兩邊的金珠村、馬宗村生成了山鄉巨變的巨幅彩繪!徐長翠滿心歡喜地欣賞著,享受著,并和她的姐妹們用對生活的熱情,興致勃勃地參與著。